Top

EN / 中文
Upcoming:  DAC & CHONGQING AIR is now receiving applications! Apply now!!
 / 
14 Jun,2016

七點半將近,夜幕遲遲,溫度漸漸趨於適宜涼爽,現場漸漸熙熙攘攘,芒種時節,20@1400展覽開幕。



胡燕子作為展覽策展人主持本次开幕,介紹了20@1400展覽開始的出處緣由和時至今日的展示內容,以及從發生到呈現的過程,歷時近一個月準備,這一群年輕的藝術家如何搖曳生長的。其中大部分青年藝術家是第一次獨立完成個人作品,一個多月的過程里全員勞心勞力,欲盡善盡美的呈現從調研生發的對世界的認識。



而後本次展覽的藝術總監曾途老师以及七位年輕人都和觀眾講了講自己的所思所想。



開幕式持續了半個小時后,天色漸黑,觀眾走進展廳观展,約几分鐘后,突然一片黑暗,展厅伸手不見五指,慌神中一件現場行為艺术作品開始,待現場行為結束后,进入自由看展交流阶段,大家享用了开幕酒水----安徽碧山村的土產,譬如桑葚酒、紅紙包、麻酥餅、臘八豆腐…這些土產原汁原味,观众彼此之間聊聊作品,現場好不熱鬧。



八點半所有藝術家和大部分觀眾到十方中心咖啡廳就本次展覽主題交流,討論,學術顧問李一凡老师講述了碧山計劃的概況和討論了中國鄉村建設的現狀和遇到的實際問題。交流环节涉及对以下问题的讨论:碧山村的農民對於調研者和鄉村建設什麼態度?這次調研給當地村民們帶來了什麼?描繪心目中的鄉村建設圖景該是怎樣?怎樣的鄉村狀態才是我們理想的樣子?現代化的闖入對於農民和鄉村的影响是什么?延伸討論到了鄉村的時間軸是多长?未來鄉村的主體是什麼?此次調研活動是否會繼續深入?公共艺术学院曾令香老师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并感慨“没想到这几位20岁左右的年轻人能展开这么有深度的思考。”


有趣的是,交流中,有一位非藝術人士對於此次展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藝術的邊界在擴大,藝術在社會中的實踐是很有意義的,面对这场展览,他虽是一个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却被深深打动。

交流會一直持續到晚十點半,夜色深深,寂靜安然…




參展作品介紹


调研结果展示區


生产小组


主要呈現了碧山村當地農民的不同生產方式,包括種茶採茶、茶葉後期加工、打零工、養殖、糕點製作、磨豆腐賣豆腐等等,形式包括圖片攝影、影像、文字總結整理、以及調研筆記實物展示。影像部分分別是一個祖傳手藝的老爺爺的豆腐製成全過程記錄,和調研過程中我們和農民聊天的視頻混剪。有一面完整的墻貼著所有成員在調研過程中從始至終不斷生發的問題,這面墻也是整個展廳開始觀展順序里的第一面墻,欲以問題帶領觀眾深入調研內容。



生活方式



離開碧山前,我們給村子裡年長的老人們拍摄了肖像照,并討得了一些他們的日常用品,我們會將這些照片精心沖洗,寄回給他們留存,在拍照過程中,他們羞澀、嚴肅而歡喜。展厅中所呈现的第一部分,由张贴于墙面的28张老人头像和放置在“土地”之上的日常生活用品所构成。另一部分图片来自于碧山村文艺老青年姚老师,透过他的纪录,我们看到了也许此刻正在发生的碧山村日常。 


文化特色


分別以建築飲食與人文作為調研方向。作品呈現結合當代背景,除了紙質書還以微信平臺作為展示方式。余味微店幫助碧山特色美食糕點建立首個網店,並由碧山本土人經營。使碧山的美食突破了地域上的局限,也是打開碧山壹個小小的出口。 

點擊文章末尾左下角的 閱讀原文,可以進入微店“餘味”。

微信平台鏈接二維碼





獨立創作展示區

(作品及藝術家自述)


碼 · 碧


程清可  圖像  數碼打印

在現今媒介不斷演變更新的背景下,人們與超量的信息不斷接觸,不斷地將未知世界用已確認事件和經驗現象替換。但這種替換卻將未知世界降到了一種模糊狀態,說不清它是否還真切地活著。

碧山之行,讓我重新進入了這片我已有先入為主的信息替換的未知土地。明白了我們知道的多麼少。鄉村是什麼?農民是什麼?農民對自身的身份認知又是怎樣?每天和土地發生密切關係的農民如何看待自己與土地的關係?提出問題應該是比給出答案更重要。

這件作品,我重新編碼了碧山的土地,用生產活動的結果產物做了新的信息替換,通過量化排列使這種關係可感。在這裡,我只是提供了一種觀看和進入的方式,給農民、給城市居民:'我們從未以這樣的方式看見過這片田地'。提供入口也不是目的,而是期冀引導觀者開始思考的起點。如果能幫助觀者提出新的疑問,圍繞疑問生發思考,那麼問題不論多麼的難,到處都會是正確答案。



畫地為牢


崔陶夢  行為藝術

過程說明:觀眾進場,在其觀看展廳里的其他作品時驟然關燈,現場一片漆黑,觀眾發出驚呼,安靜半分鐘後藝術家打開一盞手電筒,在巡視觀眾的腳,而後拿起一個盛滿食鹽的箱子,拖到一個觀眾腳下,欲在其腳周圍撒下一圈鹽圈,觀眾後退,藝術家跟其後退,鹽圈也發生變化,最後畫完,然後繼續巡視,分別圈住不同的觀眾在地上畫鹽圈,直到一箱食鹽用盡,藝術家把箱子放回原位,手電筒上移,照射到被圈住的觀眾的臉,藝術家上前將圈內的觀眾用勁推出鹽圈,觀眾之間彼此碰撞,互相推搡,所有觀眾都在推推搡搡中,地上的鹽圈不再是圈,關燈,藝術家走出展廳,作品結束。



某種介入形式


胡航  綜合材料

通過這次碧山調研,我注意到"藝術介入鄉村"中「介入」一詞,於是便有了之後的思考。空調,插座這類功能性的日常生活用具當去掉其功能性再次呈現出來時會不會帶來一些思考,還有鏡子這種一直被介入的物品以及對於傳統繪畫和現代印刷,客觀紀實和主觀重構等一系列的思考。我不期待得到一個結果而是一種不斷思考和探索的過程,希望作品與觀者之間能產生某種聯繫並得到反饋。



20 @ 1400


王璇   紀錄片影像

此次碧山鄉建調研的影像紀錄



門 


閆國進 綜合材料

門是連接兩個兩個空間的容器,亦是突破這兩個空間界限的通道。《門》這個作品包含兩個部分:門內是此行目的地碧山村的老舊房屋照片——代表鄉村;門外是與之相對立的城市房屋建設規劃的概念圖——代表城市。我選用小廣告張貼的方式將二者鏈接在一起,強烈的對比引發我的思考:一門之隔,兩個世界。門外的人想進來,門內的人想出去,門裡門外是鄉村與城市兩種格格不入價值觀體系的衝撞。



回聲


閆國進 影像

一行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進入到有著一千四百年歷史的碧山村,展開了為期一週的鄉村調研,第一次參與到鄉土建設的我們對這一切充滿了好奇與新鮮感。《回聲》這個作品所要表達的是一種信息的(無序)傳遞:第一層傳遞——碧山所帶給我們最直接的感受|;第二層傳遞——時隔一個月後的我們提到碧山所分享給大家的感受;第三層傳遞——大家看了我們所分享的體會以後所產生的感受;第四層傳遞——所有人看到我這個作品(即以上三層傳遞下來雜亂的信息雜糅體)又會有什麼樣的感受?